浙江大学博士后学术沙龙及博览讲坛系列活动在农学院顺利举行

编辑: 时间:2022年09月29日 访问次数:372

       2022年9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博士后学术沙龙及博览讲坛系列活动在农学院顺利举行,本期活动“青蓝相继,农+会聚”为主题由农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承办活动邀请浙江大学农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沈星星现代种业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宋士勇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博士后叶昕海等3位优秀的青年学者作主题报告,活动由农学院副院长(双专计划)季鹏飞主持。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计400余人参加。

 

农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崇德指出,此次系列沙龙活动旨在搭建一个科研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引导教师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同时,他寄语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充分利用本次沙龙活动,在跨学科的交流和碰撞中提升科研思维和能力。其后三位青年学者分别就近期研究成果、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文章等作分享。

 

沈星星研究员以“外来基因增强雄性动物求偶行为”为题,为大家讲解了近期在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水平基因转移这一有趣的生物学问题。沈老师团队基于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挖掘,从水平基因转移在昆虫纲中的分布、存在的原因及其具有的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对昆虫水平转移基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水平转移基因扎根昆虫基因组的假说,同时与控制生殖发育相关等基因的发现和研究也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了潜在的理论指导。此外,沈老师还分享了相关基因功能的发现过程及投稿过程中与审稿人及编辑的沟通技巧

 

宋士勇研究员以“FTIP及其互作蛋白调控水稻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机制之初探”为题,分享了主粮作物水稻基因FTIP在水稻生物学的重要作用。宋老师结合自身从博士到青年PI十余年的科研经历,系统分享了FTIP蛋白及其多个互作蛋白在调控水稻开花时间、水稻育性、干旱胁迫应答响应及种子萌发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宋老师还对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科研和生活建议,科研上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多尝试、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多交流,生活上规律作息、积极参与运动。

 

叶昕海博士“若干寄生蜂基因组研究”为题,分享了利用基因组学手段系统研究寄生蜂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性状形成等问题,系统介绍了多年来在寄生蜂基因组测序技术创新、重复序列在寄生蜂基因组大小变异上的贡献、体型大小变化和毒液性状形成的基因组学基础等方面的工作。叶昕海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目前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上海高研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也分享了如何在生物学研究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展望和想法。

 

三位青年学者与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最后,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帆寄语学院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同时将这种学术交流互动常态化,为一流学科建设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


 

本次活动为博士后及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学术交流机会,思想汇聚碰撞新的学术灵感,对于博士后群体的科研水平与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